2017年07月20日 星期四 11:2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通知

攀枝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对《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第一次审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 发布时间:2020-10-21访问数:11
  • 选择阅读字号:TT

攀枝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关于对《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第一次审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

公   告

 

《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已于20201021日经攀枝花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一次审议,拟于202011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现就《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第一次审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反馈意见和建议: 

1.电子邮箱:pzhrdfgw @126.com

2.通讯地址:攀枝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3.联系人:李耀强   电话0812——3347075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01121日。 

 

附件: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第一次审议稿)及起草说明

 

                                                                                                                                                                                                       攀枝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201021

 

附件1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关于《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

起草情况的说明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攀枝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起草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森林草原防火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草原资源安全,事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安全,事关国土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全保障,是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我市森林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重点国有林区和重要绿色生态屏障,但由于地处干热河谷区,属国家一级火险区、森林火灾高危区,森林草原火灾易发、多发,每年火灾次数占全省1/4左右,不但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危害,更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造大威胁。因此,结合攀枝花市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既符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既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法规,又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攀枝花市森林草原火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意义重大。

二、起草依据

《条例》的起草,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及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等为依据,参考了《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借鉴了吉林、云南、湖南、江西、重庆、衡阳、玉溪等地立法经验。其中,重点参考了《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火条例(修订建议稿)》。

三、起草过程

在市人大指导下,市林业局作为起草单位,及时组织专班,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的《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立法工作方案》,会同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等参与起草单位,以上位法为依据,并充分吸收《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标本兼治总体方案(送审稿)》《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标本兼治总体方案(送审稿)》等当前省、市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以及历年来我市在计划烧除、文明祭祀等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拟订了《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征求意见稿)。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协同办公平台等载体,广泛发起问卷调查和意见建议征集,共征集到县(区)政府和市级部门书面意见35条,采纳建议14条,部分采纳建议4条,未采纳17条。813日、14日,市林业局先后召开了立法听证会、专家论证会和风险评估会,共收到书面意见27条,采纳建议16条,部分采纳建议2条,未采纳9条。未采纳意见已向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沟通,达成了一致。市林业局修改完善后,形成《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送审稿)。923日,市司法局出具了《攀枝花市司法局关于<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代拟稿)>的审查报告》,对市司法局提出的相关意见,市林业局已全部采纳。10 19日,2020年市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

四、主要内容及说明

《条例》(草案)起草紧扣中央、省、市在新形势下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提出的要求,结合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机构改革、部门职能调整、应急体制建设和森林公安转隶等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实事求是、标本兼治,旨在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有效解决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基础性、源头性问题,切实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能力水平。

《条例》(草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针对凉山州木里“3·30”和西昌“3·30”森林火灾暴露出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体制机制、责任落实、风险隐患、基础设施、队伍建设、宣传发动等方面问题,以及我市多年实践中,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的森林草原防火责任落实、处罚主体、野外用火管理、队伍建设、防扑火人员待遇、专职工作人员配备、扑火前线指挥等突出问题,对亟待规范和需要以法规形式固定的事项进行了细化和明确。

《条例(草案)》共设749条,包括总则、森林草原防灭火职责、森林草原火灾的预防、森林草原火灾的扑救、灾后处置、法律责任和附则。

第一章总则,共11条,包括立法目的依据、适用范围、方针原则、管理体制、指挥机制、投入机制、融合发展、风险转移机制、联防机制、群防机制和重点监督管理制度。

第二章森林草原防灭火职责,共5条,分别对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政府部门、村(居)民委员会和生产经营管理单位等5个主要责任主体的责任边界进行了明确。

第三章森林草原火灾的预防,共18条,主要规定了森林草原防火期、森林防火区划分,应急预案制定,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建设,野外用火管理及森林防火队伍建设等内容。

第四章森林草原火灾的扑救,共7条,主要规定了森林草原火灾的值班制度、信息报送、扑救指挥、扑火安全、扑救力量、应急权限、清理余火等内容。

第五章灾后处置,共2条,主要规定了灾后调查评估、迹地恢复等内容。

第六章法律责任,共4条,主要规定了未履行森林草原防火责任、拒不执行禁火令、破坏设施设备、委托执法等内容。

第七章附则,共2条,明确了用语含义和条例的施行时间。

请予审议。

 

 

 

 

 

 

 

 

附件2

 

攀枝花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

 

目录

  •   总则
  •   森林草原防灭火职责
  •   森林草原防灭火职责
  •   森林草原火灾的预防
  •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   灾后处置
  •   附则

 

 

 

 

 

 

  •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草原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攀枝花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攀枝花市行政区域内的森林、林木、林地和草原火灾的预防、扑救和处置。但是,城市市区除外。

第三条〔方针原则〕

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灭结合、高效扑救、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管理体制〕

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政府主要负责人承担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第五条〔指挥机制〕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统一组织和指挥森林草原火灾的扑救。

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负责本区域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第六条〔投入机制〕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森林草原防灭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宣传培训、计划烧除、预防巡查、队伍建设、扑救等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探索和建立森林草原防灭火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社会投入机制。

第七条〔融合发展〕

鼓励经济林果产业与森林草原防火融合发展。对符合森林草原防火规划、能有效发挥生物防火阻隔作用的林木种植和道路、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政策支持。

第八条〔风险转移机制〕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森林草原保险保费补贴机制。鼓励和支持森林、林木、林地、草原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参加森林草原火灾保险。

第九条〔联防机制〕

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草原防灭火联防机制,划定联防区域,明确联防职责,制定联防制度和措施,共同做好联防区域内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第十条〔群防机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预防森林草原火灾、报告森林草原火情、提供火灾案件线索的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草原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接到报警后,应当立即调查核实,采取扑救措施,并按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

全市森林草原火灾报警电话为12119

第十一条〔重点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森林草原火灾重点监督管理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监督管理对象:

(一)发生造成重伤1人以上森林草原火灾的;

(二)发生受害面积在10公顷以上森林火灾的;

(三)年度内发生3次以上森林草原火灾的;

(四)迟报、瞒报或者谎报森林草原火灾造成重大影响的。

被确定为重点监督管理对象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监督管理期限一般为一年,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其采取措施及时整改。约谈整改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有关部门对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视情节轻重决定是否给予相应的处分。

 

  •  森林草原防灭火职责

 

第十二条〔政府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的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制度,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体系和森林草原防灭火队伍建设,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和预防、扑救工作,及时处置森林草原火灾。

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需要,可以建立监测预警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工作。

第十三条〔森防指职责〕

市、县(区)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设指挥长、专职副指挥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宣传贯彻落实有关森林草原防灭火的法律法规;

(二)检查和督促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三)制定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计划和措施,健全完善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以及保障制度,组织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安全检查,督促有关森林火灾隐患整改;

(四)指导地方森林草原火灾专业、半专业扑救队伍和群众扑救队伍建设,组织森林草原防灭火专业人员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推广使用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五)启动本级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和指挥扑救森林草原火灾;

(六)开展火情监测、火险预测预报;

(七)协调解决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八)其他应当由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履行的职责。

乡(镇)人民政府、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街道办事处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参照前款规定履行相关职责。

第十四条〔部门职责〕

市、县(区)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草原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履行防火宣传教育、野外火源管控、日常巡护、隐患排查整治、监测预警、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职责。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协调调动救援力量、发布灾情信息、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和生活保障,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负责相关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督促行业管理部门监督相关企业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公安机关负责火场警戒、交通疏导、治安维护、火案侦破工作,并根据公安机关职责配合做好其他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森林草原防灭火的有关工作。

第十五条〔村(居)民委员会职责〕

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森林草原防火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明确相关人员,协助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管理单位职责〕

森林、林木、林地、草原的经营单位和个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管理机构以及在森林防火区和草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制,划定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区,明确森林草原防火责任人,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履行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制定野外火源管控措施、定期检查维护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设备和宣传标志,及时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等职责。

集体林林权流转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森林防灭火责任由流入方承担。林权流入方无法履责的,由与其签订合同的林权权利人落实防火责任,集体林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监管。

经济林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清除林下可燃物。

铁路、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负责本单位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区的防火工作,并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做好铁路、公路沿线森林草原火灾危险地段的防火工作。

在森林防火区和草原内,架设和经营电力、通讯设施,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以及生产、存储、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等,其建设单位或者经营管理单位应当配套建设森林草原防火设施,配备灭火器材设备,在森林草原火灾危险地段开设防火隔离带,设置防火安全警示标志,组织人员巡查检查,排除森林草原火灾隐患。

 

  •  森林草原火灾的预防

 

第十七条〔防火规划〕

市、县(区)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应急管理、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根据上一级森林草原防火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森林草原防火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森林草原防火规划应当包括森林草原防火现状分析、防火目标、火险期、火险等级、火险区划、防火经费、基础设施、物资储备、扑救队伍、人员培训、宣传教育、预警监测、科技支撑、防火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第十八条〔应急预案〕

市、县(区)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乡(镇)人民政府、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街道办事处、林业草原经营单位和个人,根据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制定森林草原火灾应急处置办法。

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和森林草原火灾应急处置办法应当适时修订。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每年组织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演练。

第十九条〔防火期和高火险期〕

每年121日至次年630日为全市森林草原防火期,21日至531日为全市森林草原高火险期。

县(区)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延长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草原防火期和森林草原高火险期,向社会公布,并报市人民政府和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防火区和高火险区〕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将林地及林地边缘以外不少于100米的范围划定为森林防火区,并根据森林火灾发生的特点及危险程度划定森林高火险区。划定的森林防火区和森林高火险区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计划烧除〕

县(区)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按照计划烧除相关规程,组织林业和草原、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气象等部门,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林下可燃物计划烧除方案。计划烧除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对不具备计划烧除条件的林地,应当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者采取人工割除等方法清除可燃物,消除火灾隐患。

第二十二条〔防火基础设施和物资装备〕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森林草原防火规划,加强下列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装备配备:

(一)设置火险预警、火情监测设施,建立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系统;

(二)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因地制宜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三)在森林高火险区,选择耐火阔叶树种进行林分改造;

(四)配备森林草原防灭火交通运输工具、灭火装备和器械;

(五)根据防火需要,开设防火隔离带,建设森林防火道路、消防水池等设施;

(六)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建设;

(七)建立森林草原防灭火物资储备仓库,按照规定储备必要的物资,并定期进行补充、更新;

(八)根据防灭火需要,修建森林航空消防机场、野外停机坪和取水点,完善航空护林基础设施。

森林防火区内的村庄、企业、学校,以及仓库、部队营房、重要设施、宗教场所、名胜古迹、公墓及其它殡葬服务机构等周围,铁路、公路两侧,由其责任单位负责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者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第二十三条〔设施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和侵占森林防火通道、标志、宣传碑(牌)、瞭望台(塔)、隔离带、生物防火林带、航空灭火设施、视频监控、通讯设备等设施设备,不得干扰依法设置的森林防火专用电台频率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四条〔火险预警〕

市、县(区)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森林草原火险气象自动观测站,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及时制作发布森林草原火险预警预报信息,提高森林草原火险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在高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时段,县(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降低森林草原火险等级。

第二十五条〔禁止行为〕

森林草原防火期内,在森林防火区和草原禁止下列行为:

(一)吸烟、烧纸、烧香、烧蜂、烧荒、烤火、野炊、使用火把照明、焚烧垃圾、燃放烟花爆竹和孔明灯等;

(二)使用烟熏、火攻、电击等方式驱虫驱兽;

(三)携带火种、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森林草原火灾的物品;

(四)擅自实施烧除、炼山造林、勘察、开采矿藏和建设工程的野外用火;

(五)擅自进行烧灰积肥、烧秸秆、烧炭等野外农事用火;

(六)其他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野外用火审批〕

森林草原防火期内,因防治病虫鼠害、冻害以及计划烧除、炼山造林、勘察、开采矿藏、工程建设及必要的农事用火等特殊情况,确需在森林防火区和草原野外用火的,应当向县(区)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交野外用火申请。野外用火申请应当包括用火时间、地点、面积、目的以及防灭火安全措施等内容。

县(区)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接到野外用火申请后,应当核查用火单位或个人的申请及防灭火安全措施,并依法予以审批。

第二十七条〔禁火令〕

森林草原防火期内,遇有高温、干旱、大风、强雷暴等高火险天气,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发布禁火令,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可能引起森林草原火灾的居民生活用火应当严格管理。

第二十八条〔巡山护林制度〕

乡(镇)人民政府和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街道办事处、国有林场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特殊保护区域的管理机构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者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为护林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负责护林员的培训和考核。

集体林承包经营者应当根据森林草原防火需要,成立互助联防小组,在防火期内推行轮流值守制度。

第二十九条〔扑救队伍能力建设〕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承担国家规定的森林草原火灾扑救任务和预防相关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方森林草原火灾专业扑救队伍;乡(镇)人民政府、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街道办事处和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森林草原火灾半专业扑救队伍;队伍建设管理单位应当为专业、半专业扑救队伍配备专业装备,保障经济待遇,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有条件的可以为专业扑救人员购买社会保险。

村(居)民委员会可以建立群众扑救队伍。鼓励为群众扑救队伍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专业、半专业和群众扑救队伍应当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第三十条〔文明祭祀〕

倡导文明祭祀,推广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等方式,减少森林草原火灾隐患。

第三十一条〔防火检查〕

市、县(区)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林业和草原、应急管理、经信、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对森林防火区内有关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和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不得阻挠、妨碍;对发现的森林火灾隐患,市、县(区)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

第三十二条〔防火宣传劝导点〕

森林草原防火期内,县(区)人民政府可以设置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劝导点。对进入森林防火区和草原的人员进行森林草原防火知识宣传。

第三十三条〔设卡检查〕

森林草原防火期内,县(区)人民政府可以设置临时性草原防火检查点;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可设立临时性入山森林草原防火检查站。

执行森林草原防火检查任务的人员应当佩戴专用标识,对进入森林防火区和草原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和登记,对携带的火种、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森林草原火灾的物品,实行临时代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

第三十四条〔宣传教育〕

市、县(区)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应急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工作,在森林防火区、社区、学校宣传森林草原防火的法律法规和森林草原防火安全常识,增强公众的森林草原防火意识。

新闻、广播电视、文化和旅游、交通运输、民政、城市管理、网信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公益宣传教育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当将森林草原防火纳入消防知识教育的内容。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对被监护人的防火教育。

每年12月为全市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月,每年312日为集中宣传日。

 

  •  森林草原火灾的扑救

 

第三十五条〔值班制度〕

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内,市、县(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有森林草原防火任务的街道办事处以及林区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单位等,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预防和扑救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参加森林草原防火值班、火灾扑救的人员,无法安排补休的,应当给予补助。

第三十六条〔信息报送〕

森林草原火灾信息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归口管理、及时上报,并向社会发布。发生下列森林草原火灾,县(区)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应当立即报告市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

(一)发生在省、市(州)、县(区)交界地区的;

(二)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以森林草原为主要景观资源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视野区的;

(三)威胁居民区或者重要设施的;

(四)6小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

(五)预计受害森林面积达到10公顷以上的;

(六)出现人员伤亡的;

(七)需要上级或者辖区外支援扑救的;

(八)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形。

第三十七条〔扑救指挥〕

火灾扑救指挥实行属地指挥、分级指挥和专业指挥。

发生森林草原火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森林草原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启动森林草原火灾应急处置办法,先行组织扑救。公安机关及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到场,开展火案线索排查等相关工作。

市、县(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启动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并立即组织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赶赴现场,成立前线指挥部及相应工作组,科学制定扑救方案。前线指挥长由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专职副指挥长担任,统一指挥火灾扑救和与扑救相关的其他工作,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担任副指挥长,有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参加灭火时,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现场最高指挥员担任副指挥长。

第三十八条〔安全红线〕

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后,应当及时疏散转移受火灾威胁人员,保护重要设施安全。遵循火情不明先侦察、气象不利先等待、地形不利先规避的原则,选择科学安全高效的扑救方式,组织开展扑救,防止造成人员伤亡。

第三十九条〔扑救力量〕

扑救森林草原火灾应当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地方专业扑救队伍为主要力量。参加火灾扑救的队伍应当按照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实施扑救,并做好扑救人员的安全防护等工作。

第四十条〔应急权限〕

因扑救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需要,市、县(区)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可以决定采取开设隔离带、清除障碍物、应急取水、局部交通管制等应急措施。

因扑救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需要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决定。森林草原火灾扑灭后,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的物资、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四十一条〔清理余火〕

森林草原火灾扑灭后,火灾扑救队伍应当对火场进行全面检查,清理余火。经火场前线指挥部同意,可交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看守火场,防止复燃。

 

  •  灾后处置

 

第四十二条〔调查评估〕

森林草原火灾扑灭后,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林业和草原、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和评估,形成专题调查报告,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调查报告,确定森林草原火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依法处理。

一般、较大森林草原火灾损失,由县(区)人民政府组织进行评估;重大森林草原火灾损失,由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评估。

第四十三条〔迹地恢复〕

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后,森林、林木、林地、草原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采取更新造林、补播草籽和人工种草等措施,恢复火烧迹地森林、草场植被,火灾肇事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相关费用;起火原因不明的,由起火单位承担相关费用。

 

  •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未履行森林草原防火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未履行森林防火责任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未履行草原防火责任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拒不执行禁火令〕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拒不执行政府发布的禁火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破坏设施设备〕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破坏和侵占森林防灭火设施设备及干扰依法设置森林防火专用电台频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七条 〔委托执法〕

县(区)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实施警告或者处一千元以下罚款的处罚。

 

  •  附则

 

第四十八条〔用语含义〕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森林草原火灾专业扑救队伍,是指以森林草原防火、灭火为主,有建制,有保障,防火期集中食宿,按军事化管理的队伍。

(二)森林草原火灾半专业扑救队伍,是指有组织,有保障,队员相对集中,具有较好的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技能和装备的队伍。

第四十九条〔实施日期〕

本条例自      日起实施。